1.液氯消毒原理
当氯气(C12)加入水中后.即和水作用生成盐酸(HC1)和次氯酸(HOC 1)。由于次氯酸是中性分子,可以很快地扩散到细菌表面,并穿过细菌的细胞膜进入细菌内部,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起新陈代谢催化作用的酶系统,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(OC1-虽然也具有杀菌能力.但是带有负电荷,难以接近带有负电的细菌表面,杀菌能力比HOC1差得多)。
2.加氯量的确定
加氯量可分为两部分,需氯量和余氯。需氯量是为了杀灭细菌,氧化有机物等所消耗的部分;余氯是为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再度繁殖,防止输水管网中水再污染,在管网内维持的少量剩余氯。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中规定:“出厂水游离性余氯,在接触30min后,应不低于0. 3mg/L,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. 05mg/L 。在一般情况下,出厂水余氯控制量为0.3~ 0.6mg/L,相应加氯量为0. 5~ 1. 0mg/L。当水源微污染或管网较长时,出厂的余氯控制量为0.5-0. 8mg/L,相应加氯量为1. 0-2.0mg/L。
3.加氯点的选择
加氯点是根据原水水质、净水设备进行选择的,一般分为滤前加氯、滤后加氯、二次加氯和出厂加氯等方式。
滤前加氯是将加氯点选在沉淀池前或水泵吸水井内.与凝聚剂同时投加。适宜水中有机物较多、色度较高、有藻类滋生的水源。滤前加氯既可以杀菌,又可增加混凝的效果,防止净水构筑物中滋生青苔,同时还可以延长氯的接触时间,但加氯量较大。滤后加氯是将加氯点选在过滤之后、清水池之前的管道上,适宜一般水质的水源。由于水中大量杂质己被去除,加氯的作用只是杀灭残存细菌和微生物,因而加氯量较少。二次加氯是将投氯点分别放在滤前和滤后。滤前投加的作用是杀菌,提高混凝效果;滤后投加的作用是保证出厂水中的剩余氯。出厂加氯是将投氯点选在清水池之后、二级泵站之前。适宜净化水在清水池停留时间过长,不能保证出厂水中余氯量的情况。
4.加氯设备
加氯设备主要是氯瓶和加氯机。氯瓶一般是卧式钢瓶,其容量有350kg, 500kg, 1000kg等规格。使用时必须严格防止水或潮湿空气进入氯瓶,以防干燥氯气遇水或受潮后腐蚀金属。
加氯机是将氯瓶流出的氯气先配制成氯溶液.然后用水射器加入水中。有手动和自动加氯机。一般新建的大、中型水厂,大多采用自动检测和自动加氯的系统。能随着流量、氯压等变化自动调节加氯量,保证了水的质量。
当氯气(C12)加入水中后.即和水作用生成盐酸(HC1)和次氯酸(HOC 1)。由于次氯酸是中性分子,可以很快地扩散到细菌表面,并穿过细菌的细胞膜进入细菌内部,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起新陈代谢催化作用的酶系统,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(OC1-虽然也具有杀菌能力.但是带有负电荷,难以接近带有负电的细菌表面,杀菌能力比HOC1差得多)。
2.加氯量的确定
加氯量可分为两部分,需氯量和余氯。需氯量是为了杀灭细菌,氧化有机物等所消耗的部分;余氯是为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再度繁殖,防止输水管网中水再污染,在管网内维持的少量剩余氯。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中规定:“出厂水游离性余氯,在接触30min后,应不低于0. 3mg/L,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. 05mg/L 。在一般情况下,出厂水余氯控制量为0.3~ 0.6mg/L,相应加氯量为0. 5~ 1. 0mg/L。当水源微污染或管网较长时,出厂的余氯控制量为0.5-0. 8mg/L,相应加氯量为1. 0-2.0mg/L。
3.加氯点的选择
加氯点是根据原水水质、净水设备进行选择的,一般分为滤前加氯、滤后加氯、二次加氯和出厂加氯等方式。
滤前加氯是将加氯点选在沉淀池前或水泵吸水井内.与凝聚剂同时投加。适宜水中有机物较多、色度较高、有藻类滋生的水源。滤前加氯既可以杀菌,又可增加混凝的效果,防止净水构筑物中滋生青苔,同时还可以延长氯的接触时间,但加氯量较大。滤后加氯是将加氯点选在过滤之后、清水池之前的管道上,适宜一般水质的水源。由于水中大量杂质己被去除,加氯的作用只是杀灭残存细菌和微生物,因而加氯量较少。二次加氯是将投氯点分别放在滤前和滤后。滤前投加的作用是杀菌,提高混凝效果;滤后投加的作用是保证出厂水中的剩余氯。出厂加氯是将投氯点选在清水池之后、二级泵站之前。适宜净化水在清水池停留时间过长,不能保证出厂水中余氯量的情况。
4.加氯设备
加氯设备主要是氯瓶和加氯机。氯瓶一般是卧式钢瓶,其容量有350kg, 500kg, 1000kg等规格。使用时必须严格防止水或潮湿空气进入氯瓶,以防干燥氯气遇水或受潮后腐蚀金属。
加氯机是将氯瓶流出的氯气先配制成氯溶液.然后用水射器加入水中。有手动和自动加氯机。一般新建的大、中型水厂,大多采用自动检测和自动加氯的系统。能随着流量、氯压等变化自动调节加氯量,保证了水的质量。